理论学习

您的当前位置: 开云(中国) > 党群天地 > 理论学习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三题

发布人:苏星鸿 孙晓琳日期:2018-07-21 14:27浏览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三题

苏星鸿 孙晓琳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现实内涵和发展内涵。其内在构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实质的执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注意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有机统一的协同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以及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多方面、持续地进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语境中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5YB074)

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不断深入,增进文化自信成为各国各地区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宏阔进程,进一步提升我们文化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并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上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在对自己文化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坚守和自觉弘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不仅取决于创造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也取决于该文化类型自身所固有的文化品格。换言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和文化客体的精神特质的有机统一。从主体来讲,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主体可以包括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主要指当代中国的人民群众;从客体来讲,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在当代中国,对这三种文化的自信,本质上都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因此,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这个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的历史来源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其次,必须传承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规定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或别的什么文化的鲜明特质。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须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来源和内涵,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第二,现实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时代文化,是适应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也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进步文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信,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的总结,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质的提炼,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的概括,是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内在依据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命题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也彰显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积极担当。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难以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难以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凸显优势。

可见,文化自信不是隔绝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而是渗透在三者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繁荣昌盛的国家;没有文化自信的政党,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政党;没有文化自信的人,不可能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核。

第三,发展内涵。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当代的源头活水,当代是历史的共时汇聚。没有历史,当代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没有当代,历史就会成为漂浮的幽灵。当代借助于历史获得了存在的延续性,历史借助于当代获得了发展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精华,但又是对二者的超越,是对一切人类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产物。它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从当代中国土壤中生成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一种综合创新的文化。从纵向看,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属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效对接的总体性范畴;从横向看,它包括对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学习,属于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互学互鉴、交流融合的发展性范畴。因此,它还具有创新性发展的特质,必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学互鉴中,与时俱进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与之相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也必然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总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将其置于古今中外文化的发展格局中去审视,必须将其置于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中去把握,必须将其置于价值观自信的内核上去阐释,必须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变化,这样才能揭示出其发展内涵的真实意蕴。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诉求。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构成,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它们分别指向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在逻辑的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要求,把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规律态势的深刻研判、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机遇挑战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定力,从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和实用式的解读中解放出来,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实质的执着坚守。文化精神是文化系统中核心的、主导的、本质的思想内容,表现为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特质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革命文化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鲜明标识的传统文化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的进步,而且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求和平、争独立、谋自由、盼富强、倡团结、求解放的革命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创造性发展,构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代替的精神资源,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创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平合作为价值诉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因此,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自信,就必然要求增进对传统文化精神、革命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的自信。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文化发展道路自信和文化精神自信,归根到底要通过文化功能自信表现出来。文化功能一般意义上就是文化对内的凝聚功能和对外的传播功能的有机统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自信,就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内凝聚功能的自信和对外传播功能的自信。习近平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资源共同汇聚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先进文化。就对外传播功能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早就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以至于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也广泛地传播到亚非拉国家,激励着这些国家人民进行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民族复兴和克服现代化的困境,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因为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因此,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功能的自信,就是要进一步增进其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传播力,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瑰丽的发展篇章,努力为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探索提供具有恢宏气度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人类文明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中国智慧。

三、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文化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文化必然要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自我创新的特质,这种创新来源于我们文化的固有品格,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也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的协同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文化创新必然包括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正是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持续运动中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进行文化创新,既应包括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等硬实力的提升,也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9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文化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从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一方面创造内容丰富的、结构合理的、贴近民众真实需求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创造鲜活生动、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来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物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化创新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提升,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产品,是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基本途径。

第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升我们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创新实践中,为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坚实的现实根基。就文化创新方面来讲,要坚持对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形象塑造的有机统一,把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文化使命作为文化创新的重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具体来讲,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注重文化精神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注重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内凝聚力,为文化自信提供内在依据;注重培育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革故鼎新和移风易俗的实践活动,为文化自信提供广泛的心理根基;注重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有效的传播载体;注重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文化自信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推进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有机统一,特别是积极推进文化自身创新,成为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又一基本途径。

最后,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文化发展的一种理性反思和科学构建意识,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279页。】。文化自强就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培育本国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其指导下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它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保证。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强,特别需要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这是一个摆脱西方话语束缚的时代,这是一个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能够指导中国发展,又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整体发展,也是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

(本文作者:苏星鸿,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晓琳,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甘肃兰州730070)

上一条:人民共和国69年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启示

下一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关闭】